放射性對生物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。放射性損傷有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。如果人在短時間內受到大劑量的X射線、γ射線和中子的全身照射,就會產生急性損傷。輕者有脫毛、感染等癥狀。當劑量更大時,出現腹瀉、嘔吐等腸胃損傷。在很高的劑量照射下,發生中樞神經損傷至直死亡。
為了達到防護目的,按照劑量限制的基本原則,減少各類人員的內、外照射劑量,應采取的方法有:
(1)控制輻射源的質與量,是治療放射損害的方法。在不影響應用效果的前提下,應盡量減少輻射源的強度、能量和毒性。
(2)減少照射時間,外照射的總劑量與總照射時間成正比,因此必須晝減少受照射時間。可采取減少不必要停留時間、輪換作業、提高操作技術等措施,減少個體受照射時間。
(3)加強屏蔽防護。在放射源與人員之間設置防護屏,吸收或減弱射線的能量。
(4)距離防護。點狀放射源的劑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,操作中應盡可能遠離放射源,切忌直接用手持放射源。
(5)圍封隔離。對于開放源及其作業場所必須采取“封鎖隔離”的方法,把開放源控制在有限空間,防止向環境中擴散。
(6)除污保潔。操作開放型放射源,使用開放型放射性元素時,要隨時清除工作環境介質的污染,監測污染水平,控制向周圍環境的大量擴散。
(7)個人防護。要合理使用配備的個人防護用品,如口罩、手套、工作鞋帽、服裝等;遵守個人防護規則,在開放型放射性工作場所中,禁止一切可能使放射性元素侵入人體的行為,如禁止飲水、吸煙、進食、化妝等。